美国的QE3推动了全球各大主要经济体新一轮的连锁宽松动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处于宽松的状态下,美元显著贬值出现的可能性不大,这亦大大限制了QE3对于大宗商品价格的推升效果。
自9月13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以后,市场就将关注的重点由前期美联储是否推出QE3转移到了后续QE3是否有效的层面上来。
回顾历史,总体上来说美联储的QE1和QE2在推出期间曾起到了积极的效果:QE1的推出,为2008年刚刚经历了“两房”崩溃之后的混乱市场注入了救命的流动性,起到了显著的稳定效果;QE2推出之后,一度压低了当时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为市场提供了更为充裕的流动性。而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两轮QE亦显著推升了其实施期间大宗商品的价格。但从此轮QE发挥效用的前景以及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推升效果来看,QE3很有可能并不如此前市场预期的那样有效。此轮美国QE效果或大打折扣的原因,主要是美国推出QE3之后,亦引发了世界其他经济体央行的“连锁宽松”动作。在这其中,日本近期在美QE3之后推出的“防御性QE”就是一个较为显著的例子。
对冲美国QE3效果,日本推出“防御性QE”
在9月13日美联储推出QE3之后,美元指数一度迅速下挫:9月13日至19日,美元指数一度显著走低至78.60。随后,日本央行便开始了动作:9月19日,日本央行将资产收购基金额度再增加10万亿日元至80万亿日元。在我们看来,日本央行此举于“防御性”措施。此前,由于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债危机深重等原因,日元一度被视为低风险的避险资产,国际热钱因此大量流入,造成日元一度升值。这种状况对产业以出口为主的日本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而这种伤害,对于经历了“失去的十年”、大地震、大海啸以及核危机之后的日本经济而言,是无法再承受的。由此看来,在美国QE3出炉后,日本央行紧随其后采取QE的做法是在意料之中的。而且,在此次日本央行“防御性QE”之前,日本政府为了遏制日元升值的势头,已经数次采取了措施。因此,9月20日之后,受到欧洲局势一度趋紧以及日本央行QE的影响,美元指数一度回升至80之上。美元指数此期间的波动表现,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美日央行之间的政策博弈行为。
多国连锁低利率环境下,美国QE3效果或淡化
美国的QE3推动了全球各大主要经济体新一轮的连锁宽松动作。日本央行推出“防御性QE”的做法并不是孤立的:欧洲央行承诺为结束欧债危机无限制购买债务(MOT);包括印度央行和澳大利亚央行在内的多家央行均透露了将进一步宽松的货币政策倾向。“全球连锁宽松”无疑是对美联储QE3的直接反应。在两轮QE期间,由于超额流动性的注入,美元一度对其他主要货币贬值,美元指数下挫。而美元指数对于大宗商品而言,大概率呈现负相关性的关联,因此美指的下行对大宗商品有利。这是美联储两轮QE中大宗商品价格曾显著上升的主要原因。但在目前,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已经处在相当宽松的环境之下,这一点,从现在所有G10国家的名义利率都大幅下滑,实际利率还不时出现负值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处于宽松的状态下,美元显著贬值出现的可能性不大,这亦大大限制了此轮QE对于大宗商品价格的推升效果。
展望后市,全球经济显著好转的曙光难觅,为了刺激经济稳定增长,各大经济体或将继续维持主体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9月13日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正式拉开帷幕,美联储声明此轮QE是开放式、长期的,因此,QE3对于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也许才刚刚开场。但在“全球连锁宽松”的环境下,此轮QE对于后市大宗商品价格的推动效果,可能不如前两轮QE那么直接而显著。相比前两轮QE中大宗商品快速而显著的拉升,本轮QE中大宗商品的价格更有可能是以一种长期振荡上行的方式抬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