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记
世界各国都把争夺人才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除了金钱、安全和效率,新加坡还有什么吸引人才的地方?
上星期天,我在新加坡参加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中秋聚会。这个名为“中国高校中秋联谊会”的活动,吸引了近400名目前旅居本地的中国新移民参加。
有别于其他民间新移民组织的活动,参加这个活动的新移民均毕业于北大、清华、复旦等20所中国顶尖大学,并在本地组织了自己的校友会。当天是20个校友会首次共同举办大型联谊活动,它们计划共同筹建一个“中国高校校友(新加坡)联谊总会”,以加强各校友会之间的联系。
这个新移民活动不刻意宣传“融合”,不玩“讲Singlish猜意思”的游戏。各校友会会长带领全体合唱《我的中国心》,与会者在台上表演,唱《四郎探母》《智斗》《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这才是真正来自中国精英们举办的活动!”一名与会者微笑对我说,好像是在提醒,中国新移民不只有陪读妈妈、咖啡店助手和清洁工人。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中国政府启动“千人计划”
在新加坡政府引进中国高校生近20年后,这些高学历的中国新移民在本地社会渐趋活跃。他们善于沟通表达,又特别懂得争取、为未来打算。他们正通过组织校友会、学者协会等组织,扩大人际关系网,并发挥影响力。
这些组织显然也引起了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的注意。不久前,清华大学校友会举办了一个有关中国吸引高级人才回国的论坛。来自中国大使馆的官员,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引才政策。参加论坛的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会和复旦大学校友会筹委会的会员,他们当中不少是早年留学美国的专业人士,后来被挖角来到新加坡。
面对金融危机和人才流失的问题,中国政府自去年底开始实施“千人计划”,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报告指出,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越来越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需资源。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上月底在第二届“新加坡人力资本峰会”上指出,对于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来说,获得和培育人才是生存的关键。“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依赖人的智慧,努力建设我们的经济和社会。”
他在谈到中国的“千人计划”时指出:“像中国这样的13亿人口的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博士生,都还需要吸引海外人才,那我们对人才就更需要了。”
新加坡引进中国工科人才
名校毕业生比例降低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新加坡负责吸引人才的政府机构“联系新加坡”今年8月举办“体验新加坡”活动,邀请包括20名中国名校毕业工科生进行为期五天的参观和访问。
毕业于清华大学,在新加坡工作生活了十几年的李晓明受访时指出,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能吸引清华、上海交大等中国顶尖大学的工科学生,但近几年,新加坡引进的中国工科人才中,名校毕业生的比例在降低,普通大学的比例在升高。
新加坡AYP人才资源公司董事总经理叶慧莲也注意到这一趋势。她表示,十几年前,新加坡和中国的薪酬差距非常大,而现在,这种差距越来越小。尤其对中国名校的毕业生来说,就业机会很多,而且在国内一些企业工作的收入并不比在新加坡低。
在中秋联谊会上,受邀出席的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张小康告诉与会者,海外学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希望,中国政府对他们充满期待和期望。
她说:“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还是解决社会问题,都要靠我们广大的学子们齐心协力,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出点子、出对策、出思想,出科技成果。”
世界各国都把争夺人才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除了金钱、安全和效率,新加坡还有什么吸引人才的地方?这是新加坡要留住优秀人才所需思考的问题。民间要求海外人才摒弃对原籍地的热爱,“融入”本地社会的诉求,是否符合实际或许需要作一番检讨。
《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