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时期,西方主要国家和地区央行纷纷采取放松货币政策的举动,许多研究机构认为,全球货币政策进入第二次宽松时期。全球货币政策第二次宽松将对世界经济运行产生较大影响,密切跟踪主要国家货币政策的动向,对于我国正确判断国际经济形势,正确制定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次宽松力度减弱
2月14日,日本央行决定维持零利率不变,并将央行购买国债的规模扩大10万亿日元,QE(量化宽松)总规模达8383亿美元。许多机构认为,此举标志着全球货币政策进入第二次宽松时期。
另外,23个重要新兴市场国家有9个宽松,巴西率先在去年7月终结紧缩性货币政策,迄今已连续四次下调央行基准利率;中国俄罗斯印度印尼泰国智利马来西亚罗马尼亚等新兴经济体均采取了下调基准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
在摩根士丹利跟踪研究覆盖的33个央行中,2011年11月以来有16个央行已经采取了宽松措施,10个发达经济体中有7个宽松,其中美联储延长当前零利率政策至2014年末,延续“卖短买长”的“扭转操作”;欧洲央行同时采取降息和扩大QE的政策,并扩大金融机构获得欧洲央行贷款抵押品的范围,预计欧元区银行业可换取欧元贷款规模达7000亿欧元,英格兰银行扩大QE规模500亿英镑,QE总规模达3250亿英镑;澳大利亚瑞士挪威瑞典丹麦等央行都采取了降息政策。
全球央行货币政策的趋同,改变了2010年下半年以来发达国家低通胀低利率和新兴国家高通胀紧货币的背离趋势。
根据上述情况,应该说全球货币政策出现了再次放松的趋向,但这一轮全球货币“再宽松”与2009-2010年的全球“大宽松”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是这一次宽松力度远不及上一次。上一次宽松是美联储引领下的全球性同步大宽松,美联储连续推出两轮量化宽松QE1QE2,QE总规模接近2万亿美元,基准利率降至历史低点,在美联储引领下,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的央行都大幅放松货币政策。2011年11月以来这一轮的全球“宽松”中,美联储QE3引而不发;中国仍未采取降息政策,存准率处于历史高位;加拿大韩国墨西哥阿根廷等G20成员国利率水平未变,宽松的程度远不及上一次,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尽管有所反弹,但上涨幅度远低于上一次全球“大宽松”时期。
其次是宽松的目的也不同。2009年大宽松是为了防止出现全球金融市场大崩盘,拯救金融海啸中降至冰点的全球信贷市场和濒临破产的大型金融机构。新一轮全球宽松的大环境,则是欧洲债务危机处于风口浪尖,美国经济疲软欧日经济衰退新兴经济体增速大幅下滑,致使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悲观。另外,新兴经济体之所以提前结束紧缩性货币政策,还与各国通货膨胀形势明显好转有关。
美联储QE3引而不发
美联储是否推出QE3(第三轮量化宽松),对于全球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至关重要。推出QE3需要具备五大条件,即经济增长率市场利率和通货膨胀率都比较低失业率较高美元升值压力较大。从这些方面看,近期美国各项经济指标的情况预示着QE3出台的时机仍不成熟。
首先是经济增长好于预期。2011年四季度年化增长率为2.8%,是2010年二季度以来表现最好的一个季度,而且当前经济增长的自主性更强,对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依赖性减弱。制造业PMI消费和投资者信用指数等先行指标都预示着,美国经济逐步复苏的态势将持续下去。
其次是就业明显改善。今年1月,美国失业率已连续下降至8.3%,尽管仍高于危机前失业率,但新增就业岗位大幅增长。2011年私营部门就业数已连续22个月增加,共创造了320万个就业岗位。2012年奥巴马《总统经济报告》中,美国政府承诺将通过“招商引资”政策和制造业复兴计划,创造2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
最后是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去年4月以来美国CPI涨幅一直在3%以上,远高于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水平。美联储更为关注的核心CPI涨幅也在去年末上升到2.2%,为金融危机以来新高。尽管短期内美国出现高通胀的概率较小,但当前美国的通货膨胀形势不容乐观。
在各项条件中,只有利率持续保持低位,为QE3的出台提供了一定支撑。当前美联储基准利率仍然维持在0-0.25%历史低位;二级市场上一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0.1%-0.15%,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3.2%;银行间同业拆借隔夜利率仅为0.14%,二级市场的各种利率均处于历史低位。
较难把握的是汇率的变化。去年下半年,受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的影响,美元汇率走强的趋势明显,美元实际汇率指数从去年7月的80.5上升到12月的84.9,尤其在新兴经济体大规模资本外逃的背景下,大量资金进入美国并追逐美国国债等金融资产,美元兑其他货币的汇率持续走高。但进入2012年以后,随着解决欧债危机的措施渐有起色,美元对欧元等货币汇率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调,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美国出台QE3的理由就会减弱,问题在于欧洲债务的前景还存在很大变数。
此外,还有三个因素影响到美联储推出QE3的决策过程:一是尽管美联储的独立性很高,但支持奥巴马总统连任仍然是美联储的“重要政治任务”,为了提高经济增速和降低失业率,美联储不排除以QE3支持奥巴马;二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仍支持宽松货币政策,大部分委员都认为QE1和QE2效果显著;三是国际社会对QE1尤其是QE2的质疑声较大,QE2甚至被认为是引发2010年以来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全球货币战争的直接根源,这令美联储在决定是否推出QE3时费尽思量。
当前美国经济增长加快失业问题稳步改善,通胀隐忧仍然存在,这种形势正削弱美联储推出QE3的动机。然而,利率持续走低又为美联储推出QE3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条件。但是,相对而言,美联储更为关注经济增长就业复苏和通货膨胀的变化,低利率政策也是以经济和就业复苏为目的。因此,短期内美联储推出QE3的可能性较低。
尽管如此,在1月末美联储议息会议后的媒体见面会上,伯南克仍然认为美国居民消费和零售业的数据差强人意。一旦外部形势尤其是欧洲债务危机急转直下,或受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干扰,美联储也不排除出台QE3的可能性。
“二次宽松”影响几何
尽管当前全球货币的宽松程度不及前一次,但仍将对国际资本流动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是国际资本重新流入新兴市场。去年下半年,欧元区崩盘和全球经济“二次衰退”的风险急剧上升,国际资本避险需求强烈,新兴市场面临巨大的资本外逃和货币贬值压力。然而,当前美国经济形势好于预期,欧元区逐渐走上了正途,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经济也不如预期的悲观,加上全球“二次宽松”的货币环境,国际资本重新回流到新兴市场,美国基金研究机构EPFR的数据表明, 2011年新兴市场股票基金净流出的470亿美元资金,今年以来有40%已流回,发达国家的短期资本出现净流出。在资本流入的影响下,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贬值预期逐渐消失,重新进入了升值或双向波动的通道之中。
其次是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可能同时面临通货膨胀压力。上一次“大宽松”时期,大部分发达经济体都处于低通胀甚至通货紧缩的状况,相反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着巨大的通胀压力。然而,这一次形势将可能会有所变化,全球“二次宽松”将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加上新兴市场近两年来为化解通胀的影响,普遍采取提高工资的政策,尤其是人民币升值和中国制造业工人工资上升,使得欧美进口中国制成品价格上涨压力凸显,这将对欧美发达经济体的物价形势产生直接影响。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今年1月美国自中国进口商品的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3.9%,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中国薪资水平上升和人民币升值,成为美国进口价格上升的三大因素。
因此,在全球货币“二次宽松”环境下,发达经济体也将面临“二次”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全球性通货膨胀再现,有可能迫使各国央行不得不提前终止目前这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