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驾车已经上升为公民生存危机
在今天,你行走在大街上,面对川流不息的车流,你是否会感到一丝恐惧?是否会格外的小心翼翼?是否明白了马路上没有绝对的安全?
近年来,酒后驾驶导致的事故越来越多,酒精正在成为越来越凶残的“马路杀手”,最近一段时间,数起酒后恶性交通肇事导致重大人身伤亡的案件曝光,引发了民众强烈的情绪反应。据了解,中国机动车总量只有全球的2%,但全球年均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国占20%,换句话说,我国汽车导致的死亡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倍,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酒后驾车导致的。杭州向左,天堂向右,血迹斑斑的事件不断见诸报端,让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如此认真地思考“酒后驾车”,它已经越来越和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越来越和社会的公共安全融为一体。杭州的胡斌案和爱心斑马线撞人事件余波未息,在浙江天台县又发生了一起宝马车撞死一名孕妇和一名2岁儿童的事件,而且司机是酒后驾车,在公安部出台新法规全国严查酒后驾驶的时候顶风违法,实在让全国人民心情复杂,在谴责肇事人的同时为中国的酒驾治理心忧!
严惩措施,严查是前提
日前,公安部交管局负责人表示,将积极开展立法调研,借鉴国际通行做法,修订酒后驾驶的认定标准,细化酒后驾驶的处罚标准,加大对酒后驾驶交通违法的惩戒力度,凡酒后驾驶发生重大事故或醉酒驾驶的,将提高车辆保险费率,纳入银行个人不良记录。坚决执行“四个一律”:对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一律暂扣驾驶证3个月;对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一律拘留15日,暂扣驾驶证6个月;对一年内2次醉酒驾驶的,一律吊销驾驶证,2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属营运驾驶员的,5年内不得驾驶营运车辆;法律法规规定有罚款处罚的,一律从重处罚。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强调说,对酒后驾驶,无论涉及什么人,不管什么理由,都要一视同仁,从严处罚,绝不允许开口子,绝不搞下不为例,让酒后驾驶成为不能碰、不敢碰的高压线。
由上可见,酒后驾车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非常重视,加大惩戒力度、修订制度,但严惩措施只是最终结果,要做到严惩,必先做到严查。酒后驾车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惩罚力度不够,而是被发现被惩罚的概率太低,浙江天台宝马撞人案注定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是做好了严查就完全可能避免这次重大事故。因此,“严查”比“严惩”更重要,“严查”才会使绝大多数司机在饭桌上就会放下酒杯,改喝饮料,逐渐养成“开车不喝酒”的习惯。如果警察能对所有的酒后驾车行为及时查出并一视同仁,民众就不会心存侥幸。
让酒后驾驶成为不能碰、不敢碰的高压线,不只是两个月的需要,而是民众长期的需要。所以,当务之急是提高对酒后驾车的执法检查力度,对于酒后驾车,即使不能做到必然被发现,也要力争做到极可能被发现,而不能像现在这样偶尔被发现。在目前警力不足的情况下,对酒后驾车的路面查处只能在重点时期、重点时段、重点路段集中警力开展,无法做到全天候全区域覆盖,总有存在侥幸心理的驾驶人铤而走险;同时,‘整治一段好一段’,整治一结束,酒后驾驶违法行为出现反弹的现象还比较多,中国交通警察如果按照道路里程来看,在世界范围内人数过少这是事实,但笔者认为,这些并不是酒后驾车频繁出现,并屡屡肇事的根本原因。
杜绝酒后驾车,自律是关键
酒后驾车频繁出现,并屡屡肇事的根本原因是车主普遍存在侥幸心理,自律性差。据了解,目前国内对于酒后驾车的容忍度是一杯啤酒(我国法律认定酒后驾车的酒精浓度起点是每毫升0.2毫克,大致相当于一杯啤酒,相比之下,瑞典是0.02毫克,德国是0.03毫克,日本是0.05毫克),使得许多人在席间往往认为少喝点酒没事,加之大部分车主在交警部门检查之下经常成为漏网之鱼,导致车主的侥幸心理不断加强,自律性丧失。
治理酒后驾车,车主自律是关键,车主自觉了,那么酒后驾车的主体就不存在了。除了加大查处力度外,还有许多措施可以采用,例如对车主开展事故教育,对拒绝向驾车司机出售酒类的饭店进行奖励,出台政策鼓励酒后代驾,饭店、酒吧等场所停车场设置酒精测试仪,让全社会共同监督酒后驾车行为,治理酒后驾车不是政府的独角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最后,特别提醒一类车主,那就是在现在这种情势下,仍未受到震动,依然存在侥幸心理,继续顶风违法的车主们:执迷不悟,顶风违法,害人害己,必将受到法律惩处和舆论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