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上海)全市10个中心城区(黄浦、静安、卢湾、徐汇、长宁、普陀、虹口、闸北、杨浦、浦东)以及宝山、闵行、崇明的市民,今年都可就近去社区活动点,交出饮料纸包装、塑料瓶等可回收物以及废电池等有害垃圾,兑换肥皂粉、纸巾等一些生活小用品。记者昨天获悉,由团市委、市绿化和市容局共同发起、市环保局参与的上海绿色账户公益活动,即日起将在百余所学校开展“专项回收日”活动,在全市设立“环保小屋”,通过兑换礼品的激励机制,让市民在日常行为中进行垃圾分类。
绿色账户社区“专项回收日”定在每个月的第二个周六开展,目前在全市10个中心城区已有146个活动点,今年年内,还将在中心城区以及宝山、闵行、崇明再增设100个活动点。
据悉,这些活动点设在相关城区街道,具体地址市民可登录www.tryun.com.cn查询,来现场的居民,只要交投玻璃、易拉罐、饮料纸包装和废弃电池等等垃圾,都可获得相应的小礼品。礼品资金来源于热心环保的企业,种类不固定,有时是一袋洗衣粉,有时是一包纸巾,有时是一束花等。
而学校的“专项回收日”活动固定于每个月的第二个周五开展,学生们将平时收集的牛奶饮料纸盒、塑料瓶等可回收物及废电池等有害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由志愿者们负责现场统一回收,学生所在班级获得上海绿色账户网上积分,通过积分可兑换文具等学习用品小礼品,鼓励学生们参与垃圾分类,树立资源回收再利用、保护环境的意识。
“绿色账户”活动鼓励学校自愿报名参与,昨天,上海绿色账户志愿者总队宣布正式成立,他们将把环保意识持续不断地向社会各方传播,目前,已有上百所大、中、小学参与到“绿色账户”行动中来。“我们的目标是将该活动覆盖到上海所有学校。”绿色账户志愿者总队负责人告诉记者。
【新闻背景】
仅两成市民垃圾分类
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曾在去年下半年做过电话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3.8%的受访者表示平时扔生活垃圾时是采取“先分好类,再扔进对应的垃圾桶”。在调查中,有受访者表示,在他们居住的小区中没有分类垃圾桶,阻碍了他们对垃圾分类。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如果电子垃圾没有经过专业、无害化处理,会给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2004年6月,上海就成立了第一家专门从事电子废弃物收集和处置的专业企业——上海市电子废弃物交投中心,对电子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但调查显示,只有18.5%的受访者表示知道这家企业是专业回收电子垃圾的部门,81.2%表示不知道有这么一家回收电子垃圾的企业存在。而通过这家企业来处理电子垃圾的受访者更是凤毛麟角了,只占0.9%。
调查也显示,市民“绿色账户”的知晓率不高。只有两位受访者已是“绿色账户”的成员;“知道”和“仅仅只是听说过”的也只占了16.1%;83.7%是从未听说过。
市废弃物管理处表示,建立这样的激励机制,正是鼓励市民将自家的电子垃圾通过有效渠道处理。(王婧)